生態工業最基本的目標是降低因為工業浪費的大量材料和能源對自然界的生態系統造成的負面沖擊。通過可持續的概念,生態工業的基本目標與可持續發展聯系起來。通過閉路循環,減少工業發展對資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和對自然環境的污染。通過清潔生產、綠色化學、環境友好技術、建設等方法,將會有更多的資源可以利用,更少的空間被占用,從而在環境因素上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生態循環工業園正是實踐上述方法,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途徑。從國內外的實踐看,生態工業園的建設還是一個比較新的事物,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提出如下的建設思路。
一、加強化學反應工程與工藝技術的密切結合
生態工業模仿自然生態系統,沒有廢物的概念只有資源的概念,它追求整個系統從原料、中間產物、廢物到最終產品的物資循環。所以要大力發展以化學、物理、生態學、經濟學原理指導下的,以能量與物質轉化為目的的過程工業。著重研究反應過程中物質轉化集成和凈化分離過程的物質交換集成技術。大力發展在園區內不同企業之間,不同反應過程之間相互聯系的關鍵技術,實現生態工業園區內各企業間原料——廢物之間的相互依存。例如,國內已經成功開發的將磷肥和磷石膏肥料通過鍛燒生產水泥和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再去生產硫酸,而硫酸又用于磷肥廠礦石浸出,這種磷肥廠、硫酸廠、水泥廠的相互協調就是建立生態工業園區的范例。生態工業園中要以環境無害化技術或環境優化技術為載體進行清潔生產。這些技術主要包括預防污染的減廢工業技術和產品技術,但同時也包括治理污染的末端技術,如:清潔生產技術、廢物利用技術、污染治理技術等。
二、發展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環保技術,建立高校研發資源與工業企業實踐利用的橋梁
建設生態循環工業園區要求園區內企業構成生態鏈,達到能源的多級利用,這就要求較高的環境保護和能源利用技術,但目前我國此方面的技術開發水平較為落后。因此加大研發投入,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環保技術,才是從根本上解決國際競爭劣勢的治本之策。在自我研發的過程中,我們應充分利用我國高校科研資源。注意高校研發與企業實踐之間的業務連接性,注意拓寬與優化高新技術的實踐實施渠道。如果能夠建立系統的研發與實踐的橋梁紐帶,將極大提高循環經濟建設的效率。同時,應重視在企業實踐中發現的問題及在長期處理環境問題中形成的特色技術,最終形成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環保技術體系。
三、建立生態工業園區內的評價指標和評價體系
生態工業園的建設將會沖擊現有的環保政策及理念。傳統的環保工作的重點和主要內容是治理污染、達標排放,進行尾端的排放治理,而生態工業園是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模式,強調通過建立起不同工業流程和不同行業之間的橫向共生關系來實現工業體系中物質的閉路循環,為廢物找到下游的接受者,變污染負效益為資源正效益。這樣,環保的概念由單個企業的范圍提高到了更高層次和更大的范圍之內。因此,需要實行IS014001標準和清潔生產審計制度,將環境保護與產品生產生命周期中的各個環節緊密結合起來。同時需要對園區制定新的政策、技術標準和有效的監督管理體系和環境評價標準,在源頭及生產過程中減少污染物質的排放;對園區內的企業進行原料、工藝、設備和產品的評價;對產品在其使用過程中是否安全進行評價;對產品在其生命周期中潛在的污染行為進行評價。
四、大力開發各種輔助信息系統
基于地理信息系統GIS的城市數字地圖的開發將極大地促進生態園的建設和發展。其不但可以在地圖上了解物資、能源的流動情況,同時也可以體現出物資的運輸轉移成本。例如可以建成了一個詳細的電腦數據庫,清晰的反映出一地區的資源流動情況;或者應用GIS系統追蹤紙張、廢電腦等廢棄物的流動情況,并以此為基礎進行下一步的同區規劃;或者建立一個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工業園區管理系統,所有工業園區的可以通過該系統聯網,收集每個園區的基本環境信息,從而提高工業園區的環境管理效率。
五、嚴格環保執法,強化環境監督管理,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生態工業法規體系
生態工業園的良好發展需要環保技術的支撐,需要一個有效的管理組織來協調各個企業的相互利益關系,這就需要健全環境保護的法規體系、管理體系和監督體系。我國可以借鑒1996年德國的《循環經濟與廢物管理法》、2001年日本修訂的《固體廢棄物管理法》和2001年生效的《促進建立循環社會基本法》、《提高資源有效利用法》、《容器包裝與回用法》等,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法律體系。我國在環保法律建設與監督方面的最新進展,是近期環保總局發布的“生態工業園區標準”,即從2006年9月1日起,我國生態工業園區將依照相關標準進行建設、管理和驗收,3年內發生重大污染事故和企業超標排放的工業園將不會被驗收。“生態工業園區標準”是指《綜合類生態工業園區標準(試行)》、《行業類生態工業園區標準(試行)》和《靜脈產業類生態工業園區標準(試行)》。加強環保工作的統一監督和管理,規范執法行為,提高執法的透明度,加強國家和各地環保部門和監察部門對環境執法的行政監察,對生態循環工業園區的健康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