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經濟增長趨勢 主要問題及政策建議
|
(發布日期:2007-3-15 9:37:16) 來源:中國金融 |
![]() |
|
2007年宏觀經濟增長趨勢
宏觀經濟繼續保持“高增長低通脹高效益”的特點,但增幅會有所放慢
2006年是自1997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最快的一年,預計國內生產總值(GDP)首次突破20萬億元大關,達206535億元,比上年增長10.5%。與經濟高增長相對應的是通貨膨脹較低、經濟效益較高。預計2006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增長1.4%,比上年回落 0.4個百分點。效益較高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財政增長繼續保持高增長的態勢;二是企業利潤增長加快。
預計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繼續保持“高增長低通脹高效益”的良好態勢,但增幅有所放慢,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方面:一是政策面仍然保持偏緊態勢;二是受美國經濟正步入周期性調整及我國一般貿易出口正出現趨勢性放慢的影響,出口增長將可能有較大幅度的調整,預計出口增幅將首次降至20%以下。而支持2007年宏觀經濟繼續保持高增長低通脹高效益的因素有:一是內需增長仍然比較強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繼續處于12%~14%的平穩較快區間;盡管投資將繼續有所回落,但仍然處于偏快的增長區間。二是由于資金面仍然相當寬松(主要是資金過剩及利率仍處于偏低水平),使信貸和投資降溫均有限。三是房地產過熱的持續將會導致投資增長的反彈沖動很強。
投資增長可能“先抑后揚”
2006年投資再現過熱趨勢,為防止經濟出現全面過熱,國家及時采取了第二輪針對金融、土地等方面的調控措施,導致第三季度后投資增幅明顯回落。2007年投資增長將會出現以下三個趨勢或特點:
第一,投資增幅將會適度回落。主要是受兩方面原因影響:一是吸收第一次調控政策存在一定的“搖擺性”而使投資過熱出現反復的教訓,2007年對投資和信貸的調控目標和措施都會更加堅定,如繼續堅定地抑制新開工項目的增長,堅定地嚴控“土地閘門” 和“信貸閘門”,這會對地方政府過強的投資沖動形成較強的壓力。二是2006年第二季度后新開工項目增長的放慢將會導致2007年上半年投資增幅繼續回落。
第二,季度投資增長將呈“先抑后揚”的走勢。由于2006年增長率基數較高及政策效果顯現的連續性,2007年上半年投資增長將繼續放慢,但下半年投資增速會快于上半年,這至少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2006年下半年投資增長基數較低,會導致投資增幅的上升。二是目前投資過熱的重要源頭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會導致投資增幅回落后的再次反彈。
第三,住宅投資將會出現進一步的高漲。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在高利潤的引誘下,社會資金追求房地產投資和消費的熱情不減,許多企業和個人將盈余不斷地投入到房地產。二是一些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是長期性政策,短期內仍難對住宅需求和供給的高增長產生明顯抑制作用,如90平方米占70%的政策在操作執行上滯后或有難度,需要一個過程。還有就是地方政府為了支持房地產的持續繁榮,都要采取各種變通的措施鼓勵房地產發展,以抵擋中央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三是宏觀調控對非房地產投資越有效(2006年下半年實際效果比較明顯),房地產便越有吸引力,因為許多行業投資受抑制時,新增資金會更加傾向于投資房地產市場。四是目前人們對人民幣升值預期普遍較強,會繼續刺激房地產的投資和消費。
消費繼續保持平穩快速增長態勢
2006年前11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3.6%,創多年以來的新高,比上年同期加快0.7個百分點。預計2007年消費繼續保持平穩快速增長態勢。一方面,受近幾年收入快速增長等因素的支持,2007年消費增長將繼續保持較高增長水平;另一方面,國家加大醫療體制改革,抑制教育亂收費等措施,將會一定程度上降低城鄉居民的消費負擔,從而提高居民的購買力。但消費增長也存在不利因素,一是受出口增長可能顯著放慢的影響,就業增長將會放慢,2007年當期居民收入增長將會減慢,這對農民的務工收入增長影響更大;二是投資增長和企業效益增長的回落也會減慢居民收入增幅。
出口可能出現較明顯的減速,預計首次回落到20%以內
初步估算,2006年全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將達17580億美元,增長24%,其中出口約9630億美元,增長27%;進口約7950億美元,增長20%,全年貿易順差在1800億美元左右。不過,2007年可能會出現較明顯的減速。首先,美國經濟增長正在步入周期性調整,將導致全球經濟增長放慢,從而導致外需增長減弱。其次,我國出口政策的逐步調整(主要是出口退稅率的逐步調整)將使我國貿易出口在結構逐步優化的基礎上趨于放慢。三是2006年以來出口增長已經存在內在的減速趨勢,這一趨勢將在2007年進一步強化,主要是機電或高技術產品出口增長已經處于下降通道之中。
通貨膨脹壓力不大,預計CPI增長1%~2%
盡管2007年過剩產能釋放力度會繼續加大,但由于消費增長仍然處于較高水平,物價增長將會繼續保持溫和上漲。由于國際油價和重要進口原材料價格的走低,再加上國內燃料原材料行業產能的增加,國內生產資料價格將再次走低。最近國內糧食及食品類價格增幅加快,這是糧食供求平衡、價格偏低基礎上的一種合理上升,并不會造成明顯的通貨膨脹壓力。需要強調的是,CPI增長在輕度的通貨緊縮區間(-1%~1%)不會對經濟穩定增長形成不良影響,相反,伴隨著經濟增長適度調整的輕度通貨緊縮反而有利于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提高市場效率,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
2007年宏觀經濟運行面臨的主要問題
流動性過剩問題依然嚴重
首先,目前流動性過多問題沒有得到有效遏制。2006年以來三個層次的貨幣流動性呈同步增強趨勢,不僅M2增長自上年第三季度以來持續保持16%以上的高位,而且M1和 M0均呈不斷加快增長態勢,特別是流動性最強的M0的增長在2006年9月末達到了15. 3%,創2001年以來的新高。 M1增幅在第二季度以后明顯加快,11月末達到了16.8%的高位。2005年第三季度以來M2增幅與信貸增幅均有所下降,但M1和M0的增速繼續加快表明,流動性過多問題仍很嚴重。其次,投機性資金需求過快增長。當前利率水平仍然偏低,是近幾年來投機性貨幣需求不斷增加的主要原因,這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貨幣供應量仍會保持在高位增長。第三,外匯儲蓄的過快增長使貨幣流動性被動增加,這一趨勢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上升及順差擴大的趨勢繼續的作用下短期內將難以改變。
投資增長面臨再次高位反彈的壓力較大
目前投資增長調整的基礎還不穩固,有多方面因素可能導致2007年投資增長再次出現高位反彈。一是目前各層次的貨幣供應量都繼續保持高位增長態勢,特別是利率水平的偏低和大量的游資存在,為投資增長提供極為寬松的貨幣環境。二是受大量投機資金的驅動,住宅投資過熱繼續發展,很可能帶動整體投資再次強勁反彈。三是地方政府投資意愿仍然很強,而地方黨政換屆效應將為投資增長提供新的刺激。
節能降耗面臨諸多難題
2006年作為“十一五”開局之年,多數宏觀調控指標達到了預期目標,但節能減排指標任務難以完成,形勢十分嚴峻。2007年節能降耗指標完成將繼續面臨較大的困難:首先,產業結構不合理問題在短期內難以改變,增加了節能降耗的難度。其次,包括房地產、鋼鐵、建材在內的高耗能產業投資和消費繼續保持高速增長趨勢,必然限制了短期節能降耗的空間。第三,地方執行力仍然不夠,一方面是由于節能指標難以分解到各企業,造成執行上的困難,另一方面,地方加快產業發展與節能存在較大的矛盾,地方政府在節能降耗指標上相對消極。
國際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將繼續存在
2006年1~11月貿易順差高達1565.2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2.2%。2007年貿易順差將會繼續增加,但增幅會有所放慢。貿易順差擴大將產生多方面的負面影響。一是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二是促進外匯儲備快速增長,加大了貨幣調控政策的實施難度。三是引起我國產品出口的貿易摩擦加劇。
對策建議
為了保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在“雙穩健”的財政貨幣政策取向下,下一步宏觀經濟政策必須要更加注重短期調控與長期制度建設結合,即在繼續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的同時,加快深化體制改革。短期內要“控投資、調外貿、促消費”,中長期則要加快推進財稅、收入分配、投資、金融、外貿等領域改革,為提高宏觀調控效率提供有效的體制基礎,促進經濟增長盡快由投資主導型向消費主導型轉變。
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堅決抑制投資過快增長
在當前宏觀調控取得初步成效的情況下,2007年要繼續把控制投資過快增長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要謹防出現二次宏觀調控后投資再度反彈的情況,即使2007年經濟增長調整壓力加大,也堅決不能放松對投資的控制,尤其不能松動對房地產及重化工業投資增長的適度抑制。繼續把好土地、信貸兩個閘門,特別是要繼續落實國家對房地產調控的各項方針政策。2007年必須要下大決心促使房地產市場實現“軟著陸”,只有房地產這一“熱源”被真正抑制,其產業鏈上的其他行業投資以及整個投資才能得以適度增長。同時,要加大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的投入力度,要通過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改進和規范經濟適用房制度,搞活二手房市場,調整住房結構解決困難群眾的住房問題等辦法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貨幣政策要繼續從緊。流動性過剩對抑制投資擴張依然構成很大壓力,對此,須進一步采取綜合性措施收緊流動性。要繼續堅持“有保有壓”,嚴格按照環保、能耗等市場準入標準,從嚴控制新開工項目。要嚴格限制非農用地,優先保證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用地需求,支持有利于結構調整項目的建設用地。信貸供給要體現結構優化導向,對產能已經過剩及高耗能、高污染行業要繼續保持現有的緊縮力度 |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國電氣自動化網”的,版權均屬于中國電氣自動化網,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電氣自動化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均有出處,本網對轉載文章不存在侵權等法問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