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季度的訂單,一下子超過了前三季度訂單的總和;車間里忙碌的工人,數量已經比年初翻了一番;大小客戶的卡車,更是在工廠門外排隊等候裝貨……接近年底,落戶奉賢南橋的超日太陽能公司出現了生產“井噴”。
但記者在日前的采訪中還發現,在滬郊其他地方,同樣屬于光伏太陽能產業,一些大小企業卻仍在等待經濟回暖,他們的訂單依然寥寥無幾。這不禁令人好奇:光伏太陽能產業是否已重新紅火起來?同一個產業,不同的企業因何出現冷熱兩重天?
政策刺激,帶來海外訂單激增
大好行情,也已出現在包括無錫尚德等在內的國內知名太陽能企業那里。他們的訂單到底來自哪里?超日太陽能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他們的訂單基本都來自海外,其中德國最多,還有意大利、希臘、法國、西班牙、比利時等,而國內訂單基本為零。這是國內光伏太陽能行業的普遍情況。
政策刺激,是海外訂單激增的主要原因。當前,許多國家對低碳經濟、新能源產業越發重視,特別是經濟危機之后,除德國之外的更多國家出臺了扶助光伏產業的優惠政策,不僅企業建太陽能電站由政府給予高額補貼,更重要的是,太陽能發的電都將由國家高價收購,這使光伏太陽能電池板的海外需求大增。在經濟危機之前,光伏市場還是德國“一枝獨秀”,現在已出現“全面開花”態勢。如希臘,今年1月就通過了歐洲最優惠的太陽能補貼方案,屆時投資超過10萬歐元的太陽能工程將獲得40%的補助,方案同時推行十年的太陽能發電收購價格,太陽能屋頂計劃也可享受較高的收購價格。
業內人士介紹,今年,奧巴馬政府也已在新能源計劃中提出要優先支持光伏太陽能產業發展,預計明年以后美國也將逐漸成為最具潛力的太陽能市場。目前,超日公司已與有關方面合資成立了美國超日公司,將通過建設太陽能電站等途徑積極開拓美國市場。
行業洗牌,幾家歡喜幾家愁
中國是成長最快的太陽能生產大國,但這次經濟危機卻帶來了行業洗牌,國內至少關停了三分之一的太陽能企業。
據介紹,國內光伏太陽能“成長期”迄今也只有六七年時間,2006年曾有個沉默期,但西班牙刺激太陽能的政策一出,中國突然又冒出600多家太陽能組件企業,一哄而上的結果必然帶來良莠不齊。去年10月以后,隨著經濟危機的深度影響,海外訂單銳減,多晶硅原料的價格暴跌,由原來的每公斤400多美元跌到每公斤100美元,那些囤料的組建企業因原料狂跌計提巨額損失;同時,歐元貶值,也使國內太陽能企業受損嚴重。
經受住考驗的企業終于迎來春天。超日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2008年硅原料暴跌時,超日由于沒有力量囤料,只能接訂單后再拿現金購買原料,因而躲過一劫。當風暴過后同行關停三分之一時,隨即猛增的市場需求,又青睞了這個擁有自主品牌、國內唯一出口產品無一起索賠的新興企業。今年上半年,德國第三方網站經過市場調查公布,在該國2008年度的各國太陽能組件供應商中,超日的品牌認可度排在了第二位。而國內其他有實力的太陽能企業,也在行業洗牌之后獲得了更好的機會。
期待生產大國走向“應用大國”
在喜獲海外訂單的同時,一些太陽能企業還是表示了遺憾:雖然中國是太陽能生產大國,但卻仍是“應用小國”。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太陽能發電成本遠高于傳統發電,是國內太陽能應用相對緩慢的主要原因;而最具成本效益比的風力和核能發電,更加受到政府青睞。但另外一些業內人士卻相對樂觀,他們認為,到2012年太陽能發電成本會下降到傳統發電成本,即每千瓦時一元錢的價位,到那時候,即使沒有補貼或補貼項目,太陽能發電也會迎來大發展;而且在那之前,政府也不會允許太陽能產業在中國的發展滯后,相關扶持政策必將出臺。
實際上,今年中美兩國政府已雙雙對太陽能產業出臺刺激政策。根據行業預算,2013年之前,德國將仍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市場,美國預期到2013年追平德國,中國市場則緊隨其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