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電產生的能量來自于原子結構的變化,相對于火電而言,具有顯著的清潔特性。核電發電成本普遍低于燃煤、燃油發電成本,占能源結構的比例大約為14%,核電已經成為新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2、經過三代的發展,核電發展進入成熟階段。其中,以壓水堆為代表的二代技術和三代技術成為當今的主要反應堆類型,而第四代尚處于研究階段。
3、我國核電起步于二代技術,目前已步入“二代改”和三代技術。核電從無到有,截止目前,運行機組達到870萬千瓦,在建機組為320萬千瓦,但總體占比并不高。
未來十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核電增長最快的國家,預計2020年的總裝機將達到8000萬千瓦。依照地方規劃和風電經驗,超預期的可能性較大,行業將成為風電后的又一個確定的新能源行業。
4、我國核電三代技術國產化主要由上海電氣和東方電氣完成,其中,上海電氣與美國西屋公司合作實現AP1000技術的轉讓,而東方電氣則與法國阿爾斯通實現EPR技術的合作,將提高我國核電綜合水平,并推動行業發展。5、全球資源看,以探明儲量的550萬噸計算,預計可供人類使用75年。如果考慮未探明的鈾儲量,預計可供人類使用150年以上。以探明儲量看,中國鈾儲量為10萬噸,屬于相對貧鈾的國家,中國潛在鈾資源超過數百萬噸,發展潛力巨大。
6、核電屬于固定投資高,而變動成本低的行業,單位造價是火電的2~3倍。在核電建設投資中,設備占比達到50%,相關企業面臨巨大投資機會。
在設備部分,核島是最關鍵和核心的領域,但由于國產化率低,利潤貢獻并非最大。相反,常規島部分由于技術成熟、附加值高,企業受益程度更大。另外,配套設備也有巨大需求,但由于涉及領域廣,企業受益程度相對小。
7、投資策略:(1)、關注龍頭企業的投資價值。核電龍頭企業主要包括東方電氣和上海電氣,它們是核電大發展的直接受益者,也承擔著核電設備水平提高的重要歷史使命,是核電設備配置的首選。
(2)、關注配套設備的機會。配套設備中,哈空調、浙富股份最有投資價值。一方面,存量業務發展良好,另一方面,新增業務市場地位高,能起到錦上添花作用。相對而言,奧特迅和海陸重工的核電業務對總體業務影響較小。中核科技的核電業務也屬于核島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傳統業務能力一般。
(3)、關注行業的交易性機會。我們認為,當前的流動性充裕的背景下,國家政策的出臺都會成為股價表現的催化劑。股價表現方式除了價值挖掘外,趨勢性的交易機會也會充分表現。建議投資者以事件驅動作為判斷市場機會的主要依據,類似公司還有自儀股份、中成股份、沃爾核材、寶鈦股份、嘉寶集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