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英特爾高調表示將加強在網絡家電以及工業控制等嵌入式市場的投入力度,將推出八款新產品(SoC)支持這些市場的高端應用。雖然英特爾一直在工控市場運作,但以前并沒有特別針對嵌入式市場開發芯片,主要以386/486等傳統的CPU在支持這些嵌入式市場,現在,英特爾是要為這些新興的嵌入式應用開發全新的SoC,這是一種重要的策略改變。
英特爾似乎對于100多億美元,甚至會更大的嵌入式市場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像當初進入手機市場一樣,欲信心百倍地想進入一些新興市場,比如車載信息系統,機頂盒,以及監控等。然而,英特爾能走多遠?需求多樣、競爭激烈、利潤低微的嵌入式市場并不像英特爾想象的那么好玩。
首先,嵌入式市場應用繁多,需求千差萬別。POS機、工業機械人、車載信息系統、機頂盒、住宅網關、IP電話、IP攝像頭、醫療設備等等嵌入式市場的應用舉不勝舉,這些應用的需求差別巨大,不是一個IC廠商、幾款芯片能搞定的。英特爾擅長于做OPEN的市場,即具有很多共同特點的市場,而對于嵌入式市場千變萬化的需求,也就是要滿足定制性的需求,并不是英特爾的特長。嵌入式市場的特點決定了需要眾多IC公司的參與,而這與英特爾的策略是不相符合的。作為全球TOP1的IC公司,它進入的領域需要大的出貨量來支持。因為對于某個中小IC公司非常不錯的出貨量,到了英特爾那里,可能連塞牙縫都不夠。
其次,正是因為嵌入式市場的玩家眾多,導致了競爭異常激烈,利潤不斷下降。隨著半導體產業的分工越來越成熟,EDA工具越來越成熟,嵌入式IC的進入門檻也不斷降低。通過購買別人的IC、采用成熟的EDA工具就可設計出各種嵌入式芯片,而生產也有成熟的代工廠來完成,所以嵌入式市場中不斷有新興的IC公司出現,而大的公司也很難形成壟斷。在嵌入式市場要形成像PC CPU一樣的壟斷是不可能的,也不可能出現象高通在3G手機芯片市場一樣的集中度。
對于嵌入式市場而言,IC廠商首要的任務是對客戶需求的了解,是有非常靈活且能快速上市的產品,而不是提前兩年先預報、提前一年提供樣片、到預期發布時還會延遲的這種壟斷者獨有的市場策略(在嵌入式市場,芯片晚出來一天,都會被競爭對手搶走客戶,更不用說晚出來幾個月);嵌入式市場的IC廠商還要屈尊下來,聽客戶的一言,觀客戶的一行,這一點又不是英特爾的強項。更重要的是,嵌入式市場的利潤也在迅速下降,比如嵌入式市場的領導廠商意法半導體,其剛公布的今年二季度毛利潤僅為36.8%,其它廠商更不用說。這種低利潤的市場,也是英特爾不宜的,也不是華爾街所允許的。
最后,嵌入式市場一定是需要低功耗的,這一點又是X86架構的軟肋。而ARM架構在嵌入式市場的地位可謂青云直上:不僅是機頂盒/DVD播放機主流IC廠商如NXP(科勝迅)、MTK和三星、TI已采用ARM內核為主流架構,MCU主流廠商比如意法半導體和Atmel等也開始由原來的專有內核轉向ARM內核。并且,就在今天,我在采訪主流手機SIM卡芯片廠商時,他們告訴我,將來新一代高容量的SIM卡都會由目前的8051核轉到ARM核。ARM內核在一統手機市場后,在嵌入試市場的增長可謂迅猛。這里并不完全是ARM的功勞,整個ARM相關的生態鏈幫助了它,這就像滾雪球,它的生態群越滾越大,而這個群越大,使用它的用戶就越多。即使英特爾的低功耗Atom處理器能進入嵌入式市場,它在生態環境上的優勢也并不一定高于ARM,而其在功耗上的弱勢則是顯而易見的。
綜合以上觀點,我認為英特爾可以玩玩嵌入式市場,但是它能在這個100億美元的大餅中占多少份額就難說了,如果份額不理想,英特爾還會堅持嗎?手機應用處理器市場就是一個很好的前車之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