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華財訊摩根士丹利報告稱外部疲軟致中國工業生產和銷售增長放緩。分析人士認為,除外部經濟疲軟外,貿易條件持續惡化導致利潤轉移以及國內宏觀調控政策和經濟環境變化也是造成工業生產和銷售增速放緩的重要因素。
摩根士丹利發布中國報告書稱,中國經濟放緩的范圍在擴大,外部疲軟致中國工業生產和銷售增長放緩。據統計,5月總體工業附加值增長率的輕微反彈主要反映出工作日的增加(年同比)。5月,重工業部門的生產活動促使其附加值增長速度上升至年同比13.5%,而輕工業部門則略微下降至17%。
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發展室主任趙英向世華財訊表示,外部環境的變化固然是原因之一,美國次貸危機造成國際市場發生變化對國內工業生產造成影響。根據人民大學發布的中國宏觀經濟分析預測(08年中期),歐洲、美國和日本是中國的三大貿易伙伴,也是在中國最大的三個出口市場,占據中國出口額的50%以上。而中國有著特殊的降價增長模式,內需不足,長期靠投資和出口來拉動降價增長和保持就業市場穩定,因此,一旦中國出口受到影響,將直接影響中國外向型工業企業,影響中國經濟增速,美國發生次貸危機影響波及全球,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國的出口。
此外,貿易條件(出口價格與進口價格之比)持續惡化導致利潤轉移也是國內工業生產和銷售增長放緩原因之一。統計顯示,中國在07年年初,貿易條件基本保持在1左右的水平,而08年前5個月則惡化至0.90-0.95。由于進口價格塊速上漲,而出口價格溫和上漲,一部分本應屬于國內工業企業的利潤被悄然轉移到國外。
但趙英認為,國內宏觀調控政策和經濟環境的變化是主要因素,首先是08年以來突發事件較多,對國內工業企業生產帶來負面影響;而國內宏觀調控方面也面臨兩難選擇,一方面要控制熱錢流入,一方面要控制通貨膨脹,而金融政策在兼顧增長和控制通脹方面難以兩全。
趙英分析,從目前國內情況看,宏觀政策已經對經濟增長形成影響,很多國內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和融資難度都在增加。而中國從07年開始陸續出臺降低出口退稅的政策,使出口受到一定限制,雖然長期看利于經濟發展,但由于部分中小企業適應性不強、技術轉軌較難,短期內將受到負面影響。因此,可以說是包括外部因素變化和國內宏觀調控在內多種原因造成國內經濟環境變化,使國內工業生產和銷售增長放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