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孫子兵法·謀攻篇》企業的領袖要想在競爭中獲勝,并保持長盛不衰,無非是做到“知己知彼”而已。具體而言,就是在參與競爭的同時,對自身的力量有充分地了解,同時對產業環境和對手的情況也基本清楚。只要做到“知己知彼”,就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制定出合適的戰略,獲得并保持競爭優勢。但是,“知己知彼”說起來容易,真正要做到則難上加難。古今中外,沒有人不認同“知己知彼”的重要性,然而要落到實處則寥若晨星。原因無它,無非就是缺乏必要的工具和縝密的分析方法!秾O子》的偉大,在于他說出了真理;而《孫子》的局限,則在于他的真理缺乏明晰的邊界界定和操作方法。在管理學領域,不乏這種真理式的論斷,但是,能把相關的論斷轉化為可操作性方案的卻不多見。所以,人人都知道戰略的重要性,都懂得“上兵伐謀”,但一碰到實際,往往只能達到“伐兵”“攻城”的水平。
波特的貢獻,就是在戰略研究中提出了做到“知己知彼”的分析方法。他是從企業內部和企業外部兩個方面入手的。
企業內部情況:從某種程度上說,管理的本質就是協調。企業內部是由各種不同的活動構成的,這些活動要能夠銜接,使得企業作為一個整體運行,必然會涉及到各活動之間的協調。只有各種活動能夠前后協調一致,企業的運作才更加有效率。事實上,在波特看來,這些不同活動之間的協調成本,是企業成本構成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一部分。此外,很少有企業只生產一種產品,這些產品多數是一些相關產品或互補產品。所以,產品之間也存在協調問題。
企業每一項活動的成本,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整體成本,關系到企業競爭優勢的保持狀況。例如,技術研發作為企業的一項輔助活動,對企業產品質量和競爭優勢的確立發揮著巨大作用。波特在《戰略與互聯網》一文中認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大改變了企業競爭的性質和結果。如果企業在競爭中能夠運用信息技術占據先機,就能給企業帶來暫時的競爭優勢。之所以說這種競爭優勢是暫時的,是因為某一單項的技術,很容易被其他企業模仿。同技術的改進對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一樣,企業的其他活動也會在某個時刻發揮關鍵的影響,至于具體什么條件下哪一項活動會起到關鍵的作用,則要視產業發展階段、技術進步情況而定。
實際上,波特認為,真正能夠給企業帶來持久競爭優勢的是企業各項活動的協調或“關聯”,換句話說,企業創造出獨特的“關聯”,比單純某一項活動的創新更為關鍵。但是,有些企業僅僅看到企業的某兩項或多項活動之間表面的一致性,而沒有深入分析其內在的差別,這種建立在表層關聯基礎上的企業活動整合,不僅不能使企業形成競爭優勢,反而會增加企業的協調成本,或者會降低企業產品的特色,進而損害企業已有的競爭優勢。
企業的關聯有多種:生產關聯、營銷關聯、技術開發關聯、基礎設施關聯等等。這種種關聯帶來的對企業各項活動的整合,如果選擇適當,就能夠使企業的所得超過所失,為企業帶來競爭對手難以復制的競爭優勢。有時候,企業的各項活動并不能自動加以整合,只有企業上下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實現,此時企業就應當考慮設立跨多個部門的協調機構,波特稱其為“橫向組織”。這種橫向組織專門負責不同部門之間的協調整合事務。這類協調機構的負責人必須級別足夠高,并且具有相當的權威,否則會非常容易陷入部門利益爭斗的漩渦而不能自拔。
企業不僅可以利用現有的關聯來創造競爭優勢,當技術或其他方面存在關聯的可能性時,企業可以對這種收益進行評估,并據此作出是否向某一方面發展的決策。這在企業經營中稱為相關多元化戰略,F代社會很少有企業只提供單一產品和服務,嚴格來講,絕大多數大企業都是相關多元化企業,它們的產品大都或多或少具有相關性。
僅僅以產品的關聯性為例,波特分析了相關產品的經營利弊。通常一個企業生產的產品組合中會包括許多互補品,在互補品的銷售實踐中主要有三種戰略:控制互補品、捆綁式經營和交叉補貼。假定互補品為二種,那么,控制互補品是二者都賣但可拆分,捆綁式經營是二者同時出售不單賣,交叉補貼是賣甲品促銷乙品。控制互補品經營中能夠獲得的競爭優勢,包括改善產品的價值,增加歧異性,提高客戶的轉移成本等。但是,這種經營方式對協調的要求比較高,因為兩種互補品分屬的產業可能差別較大,整合協調的困難較突出。捆綁式經營可以利用一種產品的優勢帶動另一種產品的銷售,具有經濟性,有利于擴大規模和增加銷售,降低單位成本。在客戶對產品的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