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于2007年11月6日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隆重開幕。本屆工博會由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科技部、信息產業部、教育部、國防科工委、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貿促會和上海市政府主辦,以創新為主題,以交易為核心,強化展示、交易、評獎、論壇四大功能,繼續完善“政府主辦、協會協辦、企業承辦”的辦展機制,將在專業化、國際化、市場化的展會水平上更上一層樓。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出席開幕式并宣布開幕。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發來賀信。市委副書記、市長韓正在開幕式上致詞。 曾培炎在賀信中指出,作為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多的國際工業展,中國國際博覽會自創辦以來,促進工業領域國內外交流與合作,促進中國工業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發揮了積極作用。要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希望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進一步完善功能,提升水平,發揮國內外工業技術交流的橋梁作用,
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韓正在致詞時代表市委、市政府和上海人民向與會的中外來賓表示熱烈歡迎。韓正說,經過8年的不懈努力,工博會的專業化、國際化、市場化水平不斷提高,影響力逐年擴大。相信經過若干年的培育,工博會必將成為推進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載體,成為推動中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平臺,成為中國裝備制造業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品牌展。
韓正說,本屆工博會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振興裝備制造業的國家戰略,堅持以創新為主題,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強化展示、交易、評獎、論壇四大功能,進一步提升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水平,進一步完善“政府主辦,協會協辦,企業承辦”的辦展機制,必將成為推動中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的一次盛會。上海作為工博會的承辦地,將進一步借鑒和學習國際先進經驗,精心組織,周密安排,不斷優化辦展環境,提升辦展水平,擴大辦展影響,充分發揮工博會服務全國的平臺作用,充分展示上海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形象。
科技部部長萬鋼、國家發改委振興東北辦副主任劉鐵男、商務部副部長魏建國、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信息產業部副部長奚國華、教育部副部長趙沁平、中科院副院長施爾畏、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鄔賀銓、中國貿促會副會長王錦珍;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龔學平,市政協主席蔣以任,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杜家毫,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丁薛祥,副市長唐登杰、楊定華,以及上海世博會執委會專職副主任張學兵;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常務副主席齊同生,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桑杰,安徽省副省長黃海嵩,湖北省副省長任世茂,陜西省副省長吳登昌出席開幕式。常務副市長馮國勤主持開幕式。 順勢而動 沿國家發展脈搏茁壯成長
工博會創立于1999年,是國內第一個以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工業裝備為展示主題的大型綜合性國家級博覽會。1999年---2005年,上海工博會與時代同步,已經連辦了七屆,既宣示了中國經濟的突飛猛進,同時也順應了改革發展的需要;從以展示上海工業領域進步為單一目的,發展到展示、交易、論壇、評獎為四大功能兼備;參展商從以上海本地國營企業為主,擴大到市外企業、境外企業與市內企業三足鼎立;從博覽成就展,演變成以信息技術、數控機床、工業自動化、能源環保、科技技術為主要范圍的專業展。七年中,工博會完成了從立足上海到面向全國、面向世界的轉型,也積累了從綜合成果展到專業化、市場化和充分國際化的改造條件。
2006年,更名后的“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可謂應運而生!笆晃濉币巹潓Ξa業結構調整和振興中華工業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以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和“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的兩大重要部署,明確提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廣泛應用高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制造業、形成更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發揮制造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笆晃濉睂τ诎l展先進裝備工業的強調,加快了國家對于裝備工業展示、交流、交易平臺的打造。自此,工博會翻開了新的一頁。
2007年,工博會主辦單位陣容繼續擴大,增加了國防科工委和中國工程院。十大主辦單位引領方向,保駕護航。國務院確定的16項重大技術裝備關鍵領域中的9項都將集中在本屆工博會上展示,包括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設備、特高壓輸變電設備、大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備、軌道交通設備、民用飛機和機載設備、大型環保及資源綜合利用設備、大型精密高效數控設備、重大工程自動化控制系統和集成電路關鍵設備。新一屆工博會將繼續構筑先進裝備業的國家級平臺,贏得更多人的矚目與喝彩。
行業視野 “中華牌”與“國際牌”同臺競技
在我國“十一五”的發展機遇期,裝備工業對企業、產品、技術創新、迫切需要有一個更為宏闊的展示、交易平臺,使自己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從上海到中國,冠名的變化不足是簡單的規模擴大,而是凸顯了“十一五”規劃的國家戰略。
2007年,“中國工博會”步入了飛躍的通道,更是顯露出了國家級展會的統帥全局的豪邁之氣。七大專業展會分別包括“重大技術裝備展”、|“信息技術與裝備展”、“數控機床與金屬加工展”、“工業自動化展”、“能源展”、“環保技術與設備展”、“科技創新展”,展覽面積103,500平方,展位數量4522個,其中市外企業展位1844個,境
外企業展位1415個。
上海作為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和長三角聯動發展使得“國家級”名副其實。本屆“工博會”來自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企業比例明顯增大,展覽面積占60%。除海南、西藏外,幾乎所有的省和單列市都參展,其中青海二機床是直接來自青海高原的首家參展企業。我國老工業基地的東北地區,參展面積是去年的三倍。長三角區域合作聯動,浙江凱達機床、南京四開數控、合肥鍛壓、江辦孚爾默機床等重要企業參展!伴L三角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板塊將重點展示江浙滬三地科技創新和合作的成果,長三角地區除了展商數量逐年增加外,招商工作更是進步突出,。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部門通過16個地級市的有關部門和協會組織了5000多家專業買家;而工博會也將為來自長三角地區的專業觀眾及買家團提供專門進入通道,開設專用登記窗口。
2007年工博會的七大展區亮點紛呈。作為展示亮點的“重大技術裝備展”,有中船總公司的大型集裝箱船、大型液化天然氣船、天威超高壓變電設備、長24米的風力發電風葉實物,華能集團的綠色煤電示范電廠,上海電氣的百萬千瓦超臨界火電機組、軌道交通車輛,中航商用飛機的ARJ21支線飛機,北車集團的300km動車組等代表了我國重大裝備制造領域先進水平的產品參展。核心展“數控機床展”,展示面積達3.5萬平方,來自美國、德國、日本、瑞士等12個國家和地區的450多家企業參展,其中國內機床行業的骨干企業幾乎悉數到場,上演一臺名角薈萃的好戲。
“中國工博會”最引人注目的亮點,就是行業內具有代表性的大企業悉數參展,這無疑凸顯了展會的頂級水平和無庸置疑和權威性。規模效應與集聚效應交舉、競爭與合作共存,這才是一個權威的發布平臺和最理想的交易平臺。2007年更有齊齊哈爾二機床首次展出的XK2582型橋式數控動梁龍門鏜銑床、武重機床首臺WZ1600數控重型臥式車床和沈陽機床、大連機床、上海機床等的拳頭產品參展,更有陜西秦川機床、甘肅星火機床、青海二機床、宜昌長機等都是首次亮相工博會;齊齊哈爾二機床的參展面積超過一千平米。這些機床企業都代表了中國裝備業的最高水平,也是中國工業騰飛的希望所在。此刻,它們既如對手同臺競技,又如伙伴攜手邁步,在這個舞臺上,它們張揚中華民族的精神,讓世界為之驚嘆。工博會的“中華牌”真正扣準國家發展戰略,站在了整個行業的高度規劃全局,顯露崢嶸。
2007年的工博會上,象征展會國際化程度的境外參展商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境外企業共326家,分別來自德國、美國、日本、韓國、英國、俄羅斯及香港、臺灣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肮I自動化展”的境外參展商達到了52%以上,顯露出了前所未有的國際化程度。世界五百強中,西門子、飛利浦、霍尼韋爾、哈斯機床、ABB等代表世界級最高水平的參展集團將閃亮整個展會,帶來最為前沿的自動化系統和解決方案。西門子公司聯名旗下的自動化與驅動、發電、配電、樓宇科技和交通技術五大集團整體亮相。ABB、發那克、庫豐、川崎、新松等企業匯聚機器人展區,日本愛知的“柴油廢氣完全燃燒系統”和“空調節能控制裝置”為環保展添彩,飛利浦集團更是經過五年審慎的觀察和工博會分公司鍥而不舍地跟蹤下,于2007年首次帶來綠色照明技術,使能源展生輝。 創新自動化——自動化展館亮點紛呈
以“科技創新與裝備制造業”為主題的2007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作為一個國家級、國際化的大型工業博覽會,隨著服務功能的不斷深化,成為展現裝備制造業最新成果和交流最新信息的重要平臺。本屆工博會堅持鼓勵創新,通過“產品、技術、產權”三大交易磁場,形成了專業展商和專業客商集聚、裝備制造、設備云集、高新技術成果爭奇斗妍、市場信息匯聚的強效應。
此屆工博會自動化展參展商家達405家,占展商總數的22.82%,其中外國參展商166家,占工業自動化展商的41%。自動化展展位共1000個,占展位總數的22.11 |